巍巍王宗岳浩浩太極拳,千山當俯首不敢忘前賢。
  • 布武首頁
  • 免費體驗
  • 開課班別
  • 發表觀點
  • 記錄心得
  • 課程介紹
  • 海外課程
  • 學習地圖
  • 太極運動
  • 太極養身
  • 聯繫我們
  • 關於宗岳
    • 宗岳理念
    • 宗岳四論
    • 武禹襄
    • 宗岳四術
    • 宗岳傳承
  • 總會資訊
    • 宗岳規章
    • 聯盟道館
    • 宗岳太極相關武術用品
  • 影音課程
巍巍王宗岳浩浩太極拳,千山當俯首不敢忘前賢。

宗岳太極其他運動應用分享

3/26/2017

0 評論

 
圖片
完整的太極拳武藝,
不單符合武術的需求,

也包含養身並且更能提升其他運動的效益。

完整的全人操作學不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實在身體的使用中。

舉凡各項競賽的比賽項目、各種球類運動、甚至是打擊樂以及居家生活,

都可以透過宗岳門太極拳所獨有的理技而更加的有效益以及優化。
1.       被動式肌群操作學
2.       符合人體動態學
3.       東方運動學

非但可以養身,更可以同時達到養生、健身、防身與技擊等多重綜效。

常人若要養、防、健、技,當然要選擇宗岳門太極拳;
​
選手若要突破、再突破,那宗岳門太極拳更是你唯一的選擇。​
​

[完全鬆柔用技的王宗岳太極拳]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從"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探討太極拳操作

3/26/2017

0 評論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一論.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後有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 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 焉,是為論。
 
其中"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應該是"主動的行為"亦或是"被動的行為"還是兩者皆非呢?
應該怎麼解讀,才能串穿前後文的原意?
應該怎麼操作,才能符合前後文的技術?
有哪一篇著作,才是寫的最佳且完整的?
[完全鬆柔用技的王宗岳太極拳]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王宗岳祖師太極四論]

3/10/2017

0 評論

 
王宗岳祖師以太極四論闡述太極拳,
太極拳的核心哲學《太極拳論》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一論)、
太極拳的行功訣竅《十三勢行工歌訣》(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二論)、
太極拳的方位技術《十三勢》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三論)、
太極拳的用技總則《打手歌》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四論),

在此之前,
中國歷史上無任何人提出相關於太極拳的著作。


在此之後,
唯有武禹襄大師破解王宗岳祖師的太極第二論-十三勢行工歌訣。

直到現代,
始有宗岳門宗長葉金山完整破解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

多年的教案與教學整理,
現在的宗岳門太極課程,

能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
馬上體感身受的經驗方法,
讓人輕易領略太極拳之美,
讚嘆鬆柔之後的身體奧秘。
​

[完全鬆柔用技的王宗岳太極拳]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大鬆大柔是太極拳之必要條件

3/8/2017

0 評論

 
太極拳必然要大鬆大柔,

大鬆大柔
才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才能"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才能"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質疑大鬆大柔,則表示
不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不知"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不明"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悖逆大鬆大柔,則意味
不會"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不能"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不可"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如此終將與太極拳漸行漸遠,
即便是耗費一生也絕不可得。


所以說,
學習太極拳必要明白大鬆大柔才能日進有功,
要知道
「鬆在內,是血氣骨肉的徹底虛空;柔在外,是身形動作的運轉無礙。」
才是太極拳論要求的真鬆柔。


"鬆柔"≠"鬆",
"鬆柔"≠"鬆軟"。


一定要能區辨"鬆柔"與"鬆軟",
才能避開學習誤區迎向階及神明。

​
 [王宗岳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用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檢視自我的"氣"]

3/8/2017

0 評論

 
學習太極拳,
必要知道王宗岳的太極四論,
也需要瞭解武禹襄對太極拳的認知,
方能習得圓全的太極。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以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
有許多用到"氣"字的語句。

 太極拳學習者,
必要清楚"氣"之所指,
否則將會自誤在迷途上無法走出。

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
自己學習到的、感受到的、體驗到的那個"氣",
是否真的是太極拳要的那個"氣"。

宗岳四論(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工歌訣、十三勢、打手歌)以及武禹襄的著作中,有關"氣"的字句整理如後。
確認你認知的"氣",
必要能符合以下全部整理出來的"氣";
不能斷章取義的選擇其中部分的"氣",
以不適當的引證與釋義解說來牽強附會。

檢視你練習的"氣",
必要能操作出以下全部的"氣",
不能形而上的感覺練"氣"就是高人一等,
而使用不出這個"氣"。

圓全你的"氣",
完全符合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以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
接近武禹襄的"氣",
就更加靠近階級神明的王宗岳太極拳的"氣"。

所以要能如同武禹襄一般,
必須依著王宗岳太極四論,
確實才能真正實證太極拳。

相關字句整理如下:
1.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太極拳論 王宗岳)
2.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 (十三勢行工歌訣 王宗岳)
3.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十三勢行工歌訣 王宗岳)
4.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十三勢行工歌訣 王宗岳)
5.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6.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7.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8.  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9.  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也。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10. 虛領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11.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12. 心爲令,氣爲旗,神爲主帥,身爲驅使。(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13. 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十三勢行功要解 武禹襄)
14.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太極拳解 武禹襄)
15. 一氣呵成                                                   (太極拳解 武禹襄)
16. 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太極拳解 武禹襄)
17.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太極拳解 武禹襄)
18.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太極拳解 武禹襄)
19. 腹鬆,氣斂入骨。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20. 動牽往來氣貼背,歛入脊骨,要靜。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21.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22.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23.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論要解 武禹襄)
24. 氣宜鼓盪,神宜內歛,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25.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26. 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四字秘訣 武禹襄)
27. 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四字秘訣 武禹襄)
28. 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四字秘訣 武禹襄)
29. 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四字秘訣 武禹襄)
30. 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    (四字秘訣 武禹襄)


捫心自問:懂"氣"了嗎?
自我檢視:能操作"氣"了嗎?
若能通透"氣"之所指,
將能窺看感受前人的太極視野;
那種不可言喻、無可言狀的感動、認知妙不可言,
等著你一同來領略。

[王宗岳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用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理技-觀念-闡述】

3/4/2017

0 評論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一論.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後有也。察「四兩撥千金」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 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 焉,是為論。

***
王宗岳祖師所著之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用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
《王宗岳祖師.第二論.太極十三勢行工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息。

***
王宗岳祖師所著之太極十三勢行工歌訣,處處可見鬆柔用法;怎敢質疑鬆柔。

------------------------------------------------------------------------------------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三論.太極拳十三勢》
太極拳,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履、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也。
掤、履、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採、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
王宗岳祖師所著之太極拳十三勢,處處可見手、身、步定義;焉敢妄自揣測。

------------------------------------------------------------------------------------
《王宗岳祖師.太極第四論.太極拳打手歌》
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金。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
王宗岳祖師所著之太極拳打手歌,處處可見鬆柔用技法;怎敢不鬆不柔。

------------------------------------------------------------------------------------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
明白清楚的定義十三勢、鬆柔法則以及鬆柔用技法。
深入淺出的表達太極拳內涵與要義,因此符合太極四論才是太極拳。

所以說,
不能片面以外形、動作、速度、名稱、傳承等因素來當作是否為太極拳的判斷準則。

打慢的拳不一定就是太極拳,
而打快的拳也不一定就不是太極拳;
必須依理依法,
端看是否符合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而定。

所以說,
太極十三勢行工歌訣中的「益壽延年不老春」一語,
指的也是符合王宗岳祖師太極四論的太極拳,
並非是名為太極拳的太極拳。

因此說,
為了強身、健體而學習太極拳,
或是為了自衛、防身而學習太極拳,
又或者是為了窺看太極文化之美而學習太極拳,
都一定要找能正確解說宗岳四論、實際操作宗岳四論的宗岳門太極拳;
幫助你認識學習真傳的太極拳。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處處可見鬆柔理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攜手助你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宗岳太極是大鬆大柔的指領式太極拳】

3/4/2017

0 評論

 
太極拳是一門圓全的武藝,
歸結前人對於武學的總合;
具有武術之能,運動之功,養身之益。⋯⋯

凡此種種,
都要依循王宗岳祖師所寫的太極拳四論才行,
就如同是現今力學,
任何關於力學的推導都不能違反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一般,
絲毫不能分毫改變宗岳四論,
才能實踐依理、依論的真太極。

要能如同武禹襄一般,
依著王宗岳太極四論,
才能真正實證太極拳。

例證:
武禹襄”打手要言”
前面十段話,從”以心行氣”到”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完全是在解說”十三勢行工歌訣”的內容,後面則是武禹襄修鍊太極拳的要點。

....................................................................................................
《王宗岳祖師.第二論.太極十三勢行工歌》
....................................................................................................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爲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歎息。

.....................................................................................................
“打手要言” 作者 武禹襄 宗岳門標點分段
.....................................................................................................

解曰: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
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鬆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爲令,氣爲旗,神爲主帥,身爲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拔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動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
往覆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動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
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歛入脊骨,要靜。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有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看懂了嗎?)
課堂上都有說明如何操作與實現,
務必時時端詳揣摩方能理解建功。

很多的說明與認知都與現今迥異,
舉例來說:
時下一般認知的"發勁"是"推人丈遠"或是"把人推出去",
而"打手要言"中提到,
“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兩個都是"發勁",
但卻是天差地遠,
一個連"偏長"都談不上,
另一個卻是道理方法。

所以說,
當然要依著武禹襄所說的理解、學習,
才能更加接近王宗岳祖師所要傳達的太極拳;
不能不加思索的盲從啞練。

一定要追隨王宗岳太極拳才能真正證悟太極,
否則終其一生,
都會與太極拳的武學以及太極拳的養身無緣。

不但練不好功也養不好身,
更可慮是越練越傷及自身。

否則也不會有很多人談論甚至質疑,
既是養身的太極拳,
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膝蓋問題了。

[王宗岳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用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理技-觀念-闡述】

3/4/2017

0 評論

 
鬆是一動無有不動、鬆是當有人摸著你的手指壓力卻傳到你的湧泉、鬆是內在如在太空中飄浮而非軟癱如泥土、鬆是沒感受到壓力的地方就不該亂動、鬆是手指抬起時就只有手指動而不是手臂或肩膀偷偷用力、鬆是有法度規則的全身連動而非手動了身體卻在原地不動、宗岳門對「鬆柔」基準定則是:「鬆在內,是血氣骨肉的徹底虛空;柔在外,是身形動作的運轉無礙。」。最鬆的鬆是如此難以操作難以追求,是以大部分人雖稱學習太極拳,卻未曾思考如何追求極鬆柔而成的結構力,反而自行曲解了陰陽之意將之解釋為剛柔並濟。也許追求剛柔並濟可以暫時滿足技術的提升,但之後數十年將因為對於鬆不得其門而入,因而追求更多的剛來提升自己的功力,到最後又來說世上沒有極鬆柔的技術,這就是本末倒置,這就是嘴巴說著學習太極拳論卻反其道而行的行為,這樣練下去也許有幸萬人吹捧,但終究到不了山頂。
⋯⋯
本門早在多年以前就解析大鬆大柔的必要條件,且訂定了紮實的課程讓後面的學員得以追循其後,從樁至捲落乃至四術、十法的螺旋式教學,在近幾年已有越來越多位館長教練出來教學,在在證明「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並非古人的妄言,現在即使大鬆大柔不能被多數人接受,門內一樣會繼續培養下一代將技術傳承下去,時間終究會驗證剛柔並濟或是大鬆大柔哪一個能走更遠。
[王宗岳祖師的太極四論,處處可見鬆柔理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攜手助你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大鬆大柔宗岳太極】

3/4/2017

0 評論

 
【理技-觀念-鬆的練法】
大鬆大柔是操作太極拳的絕對準則,
完全不容許有一絲一毫妥協的空間;⋯⋯
因此如何鬆柔就是太極拳關鍵所在。

本門「鬆」的練習方式非常的特別,
有一套不同於外且完整的理法方式,
於潛移默化中自然形成鬆柔的效益。

就台北到高雄的方式來比喻鬆的練習方法,
A法:
以觀想、意念或是想像來達成「鬆」的目的,
就好比自己身處在台北而一直想要到高雄去,
想啊~想啊~想啊~
費盡了許多的歲月與青春~還是處身在台北。

B法:
以動念、方法以及執行來修煉「鬆」的過程,
就好比自己身處在台北而一直想要到高雄去,
提出目標(台北-->高雄),
選擇高鐵、台鐵、巴士或是飛機,
出門買票搭車前往
費了些許的過程與時間~終究是會到達高雄。

我們是採用B法達成鬆的目標,
方法與操作皆於課程中說明過,
為了確保學員能清楚課程內容。

舉一個提問讓學員們思考,
我們從小到大,
由拿著奶瓶喝奶開始就學會了發展肌肉的使用方法與習慣,
要如何才能克服並且改變此一條件呢?

(學員僅就對應的觀念及功法於課程中回答,或是整理一文寄出)
課堂上已有說明基本原則與方法,
以此一方法來取代原有的肌肉力,
引導改善自小所養成的用力方式;

若無此一方法,
單單是以自我要求的放鬆來放鬆,
猶如緣木求魚是非常不可能鬆的。

另外,
"軟" 非 "鬆",
"鬆" 也不能用 "軟" 魚目混珠,
要能明辨才能不自誤、誤人。

以上整理「鬆」的練法、觀念,提供學員修習參考。
[王宗岳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用技;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理技-技術-分享】

3/4/2017

0 評論

 
本門許多獨有功法,
是專為鬆柔而練用。
真實的以鬆柔練習,⋯⋯
也確實以鬆柔用技,
達到練用合一的基本要求。

以飄浮功為例,
若達到練用合一,
則太極拳的起手式、被捉握的解脫、鬆柔的重拳等等,
都是可以輕易施用的。

若是有任一功法,
無法大鬆大柔用於各種狀態的要求,
則需要反思並且檢視功法的練用。

太極拳練用常發生的誤區概分為兩大方向,
1. 錯解太極拳論
2. 無法大鬆大柔

錯誤認知太極拳論,會導致練習用技錯誤或是不敢真的大鬆大柔。
無法真的大鬆大柔,會導致練習用技錯誤或是妄解妄改太極拳論。

兩大誤區會交互干擾影響,
若無法同時釐清理論技術,
則會越趨於偏離太極正道,
進而越趨於質疑大鬆大柔,
最終就錯解妄改太極拳論。

所以無法做到鬆柔練技、鬆柔用技,
真的需要盡速求教改進,以免枉然。

[王宗岳太極拳論,處處可見鬆柔;焉敢質疑鬆柔,焉能不鬆不柔。]
[內家兵拳,盡在宗岳;布武道館與您一起邁向武學之巔。]

0 評論
<<上一步

    作者

    李健儒
    宗岳門會長
    ​布武道館長
    太極傳印師

    欣賞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

    ​"你不必很厲害才開始,但你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封存檔

    六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三月 2018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類別

    全部
    唐刀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