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和不用力還是回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來探討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以搭手為例,對方的手推我,我用柔以對而走,對方撤手或拉我的手,我則粘著對方的手而順人背。對方動得急,我則急應,對方動得緩,我則緩隨。這都在講一件事,就是「合」。不論對方如何動,只要手搭著,我就要用走粘和對方「合」,無過也無不及,要隨屈就伸。「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就是指這個。
將這個走粘的「合」練得熟了,才能「漸悟懂勁」,然後才能「階及神明」。但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用心思考和練習,有一天或許能「豁然貫通」。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要能用走粘和對方「合」,再以搭手為例,我的手必須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也就是說,我的手要輕到不能給對方的手一絲一毫的力,我的手也要輕到不能讓對方的力加諸在我的手上,不能去頂抗對方的手,對方的手雖然搭在我的手上,他的手想往那去,不論是左、右,上、下、前、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我的手只能用走粘順著他的手而去,維持和對方的手「合」在一起。
若我的手比對方還要輕,對方推得動我的手,我卻推不動也拉不動對方的手,這時候,我的手就像一個感應器,就能感應到對方的手的來力大小和方向,所以才能用走粘和對方的手合在一起,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和前面提到的「漸悟懂勁」相呼應。
若我的手比對方的手還要用力、還要重,反而變成對方可以對我「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就反而會被制。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所以在練習時,必須有假想敵。如果對方的手用力,我的手也跟著用力去對抗,就變成「雙重則滯」,這樣練下去,就會變成花費「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其中之一。「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裡還是在講「走粘」,還是在講「懂勁」。所以也還是在講我的手要輕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去「合」對方的手,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能「合」對方的手之後,如果沒有招式軌跡來用技,當然還是會被打。這時候就要去思考和練習,太極拳的招式中,有那些是可以讓對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從而引進落空對手,並對其摔打拿踢。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是殺人技,太極拳的拳架套路不會只是拿來擺好看的。但前提是,所學到的拳架套路,必須是楊露禪原先可以用技的套路,不是後來改編過的養生用的套路。
然後去思考和練習,手、身,腳能不能輕靈到不用力而仍然能出拳攻擊,以及做到拳架套路中的用技,剋敵致勝。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很直覺的反應:「怎麼可能不用力而能打贏對手?手那麼輕打人不痛不癢,怎麼可能打倒對手?」然而真的如此嗎?
數百年前,絕大多數的人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認為地球怎麼可能是圓的。
如果楊露禪可以做到,那是不是值得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探究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做到?
只有輕,當然是不夠的。內家拳還有許多功法和細節,要一個一個整合到「輕」和拳架套路裡。要明白為什麼要頂頭懸和重心落湧泉?為什麼要單腳重心?為什麼要節節貫串?要如何做到節節貫串?為什麼人只是一個導體?為什麼要沈肩、墜肘、鬆腰、坐胯、抬踵、頂膝?為什麼要氣貼背?氣貼背要怎麼練?為什麼要入環?要怎麼練環?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先將連環練入體,再將連環沈腳底」?這些怎麼和拳架套路整合在一起?怎樣做到暗合,讓太極即生活,生活即太極?
真的是愈思考、愈練習,就愈覺得有趣,身體愈覺得舒服,愈覺得欲罷不能啊!
最後祝大家在學習太極拳的路上,一切順利,日日有功,早日「豁然貫通」,達到「從心所欲」、「階及神明」的境界。不過要小心避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哦。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以搭手為例,對方的手推我,我用柔以對而走,對方撤手或拉我的手,我則粘著對方的手而順人背。對方動得急,我則急應,對方動得緩,我則緩隨。這都在講一件事,就是「合」。不論對方如何動,只要手搭著,我就要用走粘和對方「合」,無過也無不及,要隨屈就伸。「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就是指這個。
將這個走粘的「合」練得熟了,才能「漸悟懂勁」,然後才能「階及神明」。但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用心思考和練習,有一天或許能「豁然貫通」。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要能用走粘和對方「合」,再以搭手為例,我的手必須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也就是說,我的手要輕到不能給對方的手一絲一毫的力,我的手也要輕到不能讓對方的力加諸在我的手上,不能去頂抗對方的手,對方的手雖然搭在我的手上,他的手想往那去,不論是左、右,上、下、前、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我的手只能用走粘順著他的手而去,維持和對方的手「合」在一起。
若我的手比對方還要輕,對方推得動我的手,我卻推不動也拉不動對方的手,這時候,我的手就像一個感應器,就能感應到對方的手的來力大小和方向,所以才能用走粘和對方的手合在一起,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和前面提到的「漸悟懂勁」相呼應。
若我的手比對方的手還要用力、還要重,反而變成對方可以對我「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我就反而會被制。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爾。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所以在練習時,必須有假想敵。如果對方的手用力,我的手也跟著用力去對抗,就變成「雙重則滯」,這樣練下去,就會變成花費「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其中之一。「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裡還是在講「走粘」,還是在講「懂勁」。所以也還是在講我的手要輕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去「合」對方的手,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能「合」對方的手之後,如果沒有招式軌跡來用技,當然還是會被打。這時候就要去思考和練習,太極拳的招式中,有那些是可以讓對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從而引進落空對手,並對其摔打拿踢。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武術是殺人技,太極拳的拳架套路不會只是拿來擺好看的。但前提是,所學到的拳架套路,必須是楊露禪原先可以用技的套路,不是後來改編過的養生用的套路。
然後去思考和練習,手、身,腳能不能輕靈到不用力而仍然能出拳攻擊,以及做到拳架套路中的用技,剋敵致勝。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很直覺的反應:「怎麼可能不用力而能打贏對手?手那麼輕打人不痛不癢,怎麼可能打倒對手?」然而真的如此嗎?
數百年前,絕大多數的人們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認為地球怎麼可能是圓的。
如果楊露禪可以做到,那是不是值得我們再仔細想一想,探究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做到?
只有輕,當然是不夠的。內家拳還有許多功法和細節,要一個一個整合到「輕」和拳架套路裡。要明白為什麼要頂頭懸和重心落湧泉?為什麼要單腳重心?為什麼要節節貫串?要如何做到節節貫串?為什麼人只是一個導體?為什麼要沈肩、墜肘、鬆腰、坐胯、抬踵、頂膝?為什麼要氣貼背?氣貼背要怎麼練?為什麼要入環?要怎麼練環?要怎麼樣才能做到「先將連環練入體,再將連環沈腳底」?這些怎麼和拳架套路整合在一起?怎樣做到暗合,讓太極即生活,生活即太極?
真的是愈思考、愈練習,就愈覺得有趣,身體愈覺得舒服,愈覺得欲罷不能啊!
最後祝大家在學習太極拳的路上,一切順利,日日有功,早日「豁然貫通」,達到「從心所欲」、「階及神明」的境界。不過要小心避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哦。